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70年,1972开始本科教学,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1997年以来曾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2005年重新申报,在学校排名第一。2006年为校级重点专业,四年来,本专业以《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课重点专业验收标准》为依据,立足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技能的指导原则,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为培养理念,建构全程性、多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在同类院校相同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一、 定位准确 加大投入 确保专业建设
文学院高度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我校历史传承、办学定位、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资料和设备为保障,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省内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示范专业、标志专业,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做贡献。
高度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投入专项经费。以保证实现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四年来,本专业密切联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增加选修课门类,精心设计课程模块,使学生在自由选课中获得最佳的课程组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大纲,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体现了师范特点和学科特点,使课程体系得以合理建构;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做到精讲多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首先强化语文教育学课程的教学,通过微格教学,提高学生从师的综合能力,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其次,加强教育实习的指导,成立实习领导小组,制定周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习方案》,派遣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带队指导,保证实习的效果。再次,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工作流程。提前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严格把关确保论文写作质量。
立项以来,学校累计向本专业投入专业建设经费 200多万元,主要用于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课程、教学改革、学术活动、师资培训、学术专著及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普通话测试站等。建设7个实验室,落实专业各种实验实训的教学安排。建立13个企事业实习基地和72个中学实习基地。购买了20多万册图书资料,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多管齐下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以培育名师为统领 建设教学科研团队
注重培育教学名师,促进团队建设与发展;注重教学团队后备带头人的培养,合理配置团队成员,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发挥专业团队集体协作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2007年以来,李华教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王磊教授和宋娟教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2009年潘晓彦教授等四人获得校级教学标兵称号。2011年车红梅副教授获得校级教学新秀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201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为校级教学团队。
本专业采取送出深造、校外引进、在职提高等措施培养教师,鼓励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选派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对口进修提高,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科研课题,定期参加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利用校内、外“名师”资源对青年教师培训;“以老带新”,建立“传、帮、带”机制。多渠道更新拓宽教师知识面,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王磊教授在北大访学获得优秀成绩,将学科前沿信息带给学生,并带动青年教师提升业务。近两年的全校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中连国义、董慧获得讲师组一等奖。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优化、学历层次较高、年龄构成合理的教学团队。目前在岗专业教师23 人,其中教授11 人,副教授 6 人,博士7人,高职称全部为本科生授课,累计学时数达16340学时。
2.以建设精品课程为核心 辐射整个课程群
精品课程是衡量一个教学单位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以精品课带动课程间协作共建,辐射带动了课程群建设,收效显著。在原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两门院级精品课基础上,2007年“现代汉语”被评为校、省两级精品课程;200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中华文学经典导读”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同时被评为校、省两级精品课程。2009年“中学语文教育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古代汉语”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3.以教改、科研立项为基础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秉承以教改、科研项目促教学的原则,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如,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作品为原点辐射带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又理清文学史脉络,还为专题研究打下基础。在阅读——研讨——演讲——写作能力提升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带头人在专业选修课上大胆推行 “问题式”教学与“自主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目前已经积累了六轮的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综合素质。四年来,专业共承担了黑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 项、省高教学会教学研究立项6 项、院级教改立项10 项。主持或承担各级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课题6项,参与3项;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获各级各类奖项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8项。教改立项包括课程与学科的渗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个性化与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创造教师和课程的风格;重视理论课的实践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全程化考核等。成果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提高了教学水平。
4、以强烈的责任心为保障提升专业影响力
实施导师制,对学生的生活、考研、就业等进行全面规划指导,对基础差、厌学的学生决不放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全身心投入全程教学,采取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改进教学;加大作业批改、跟踪辅导、二课堂指导力度;改革考试方法,变一卷定乾坤为阶段式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这些做法取得显著成效:张颖副教授指导的学生刘刚考入华中师范大学;车红梅副教授全程指导的任诗桐、田莉莉分别考取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的研究生,现已在黑龙江电视台、东方学院工作。在创建省级、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设计全校的创建方案、组织实施,为成功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校做出突出贡献。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学界的认可,今年我校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
三、拓展教学空间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以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二课堂活动采取培训、比赛、推广等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竞争性、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指导“香雪海”话剧社排演《雷雨》、《茶馆》等经典剧目及大型诗朗诵《凤凰涅槃》,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短剧大赛,在读、悟、写、导、演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牡丹江电视台“社会方圆”栏目曾对此报道。2011年自编剧《都要好好的》与经典作品《阿Q正传》被选送到省里参加比赛。
2、在第一、二课堂的教学延伸中彰显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色和动手实践能力,师生互动实现双赢。教师们一直指导中文系系刊《文苑》的编审工作,师生互促,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专业面向全校学生的格律诗鉴赏与创作指导,培养了近千名传统诗词创作学生,有60余篇作品公开发表;二课堂连续两年举办学生“DV大赛”,有两部作品在今年全省“纪念建党九十周年DV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语言教研室教师在2007年指导“大学生经典诵读”,得到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好评,有8名学生获得省级奖励;在2007年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本专业有119名学生获奖(一等奖22人);在2009年第五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中,本专业有123人获奖,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站荣获组织奖,王磊、潘晓彦教授,张颖副教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王磊教授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张颖副教授荣获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在2009、2010年的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有20多名学生获奖,本专业两次获得组织奖。
3、立足专业人才培养,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四年来,校内外教师为学生做学术报告50多场,参与二课堂活动400多人次,如,教师在 2010年的第一届大学生读书节活动就为学生开设经典导读讲座8场,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2项重点项目、2个一般项目,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毕业论文,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四年来,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作品200多篇。在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四、依托地方 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立足服务社会,为引领地方文化提供智力支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在为社会各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贡献,2008年出色完成云南丽江玉龙地区新闻工作者的培养工作,三位受训人员均已签约上岗,成为电视台正式工作人员。本专业一直关注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在学校与宁安市的“校市共建”中,对社区文化建设提出可行性方案;三名教师参与打造旅游产业宣传活动,指导学生在“四进社区”活动中进行文化普及工作,收效显著。
专业教师为地方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潘晓彦教授为市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李华教授为市级中青年专家;朱华、具春林教授、程亚恒博士为基础教育培训师资;车红梅副教授为市委组织部干部和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员工写作培训; 10名教师参与跨校选修课讲授。语言学教研室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规范用字调查,提高他们的调研能力,也为牡丹江市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顺利通过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反响。仅教育界专家就有几百人:如山东大学名师,博士生导师黄万华教授;宁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光中等。基础教育的有全国优秀教师北京第五中学教师尹龙国,牡丹江一中杨晓春、上海青浦实验中学王巍威等。许多毕业生成为社会精英或业务骨干。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局长邓晨明博士,著名作家韩乃寅,经营百人编制的北京铸成律师事务所的司义夏律师。四年来,有160多人考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研究生。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达85.7%。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五、建设经验: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创建重点专业的过程中取得一些经验:
1.以文化兼容、自由创新、一专多能的理念为指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有力地支撑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不是简单地把科研成果塞到本科课堂中,而是潜心研究,把握学生知识体系,处理好科学前沿知识与基础知识的关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3.科学的教学设计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以省、院级精品课为核心,注重学科、课程间的团结协作,在课堂教学、二课堂活动、专业技能考核等工作中,全程性地互补互促培养学生。
六、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资金投入不足,资源整合不充分,缺少内部挖潜,困惑于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与专业管理模式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就业空间仍需开拓。
今后要采取措施,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1、加大投入,强化“师资培训工程”。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以现有教师在职提高为基础,引进高层次人才,确保教师年龄、知识、学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性,明确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继续多申报高级别的项目,获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出高级别成果,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完善全程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工程”。
坚持大学生从师技能全程训练,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时限的培养模式。实施“导师工程”,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尽快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在突出精品师范特色的同时,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加大社会需求的预测性研究,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前瞻性。
3、扩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基地,打造“精品工程”。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外聘专家、记者、编辑为学生授课,拓宽学生实践的渠道。扩大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充分创造一个实习实践的空间,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精品人才。
4、全面实施“就业力工程” 有效服务社会
建立党政班子、导师、辅导员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责任落实到位,加强学生管理培养与指导,突出实践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