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5日,我校文学院特聘教授傅道彬先生来校讲学,为文学院师生们作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9月4日下午,傅道彬教授在文科楼316会议室为文学院教师做了题为《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先唐文学研究》的学术讲座。本场学术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孙英杰教授主持。

傅道彬先生学术讲座:“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先唐文学研究”
傅先生首先以亲身经历和师友学行为例,阐释了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他强调:学术研究要有深刻的思想、卓异的见解、扎实的材料、深刻的解读、畅快的表达,而最核心的还是要“用功”。
傅先生系统阐释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先唐文学研究”这个宏大的学术史命题。先唐文学建立了中国文学史上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也在思想理论和审美风格上为中国文学开辟了道路,规定了文学发展的历史趋向。傅先生把先唐文学研究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6年,新中国学术建立期的先唐文学研究。这一时期的先唐文学研究整体上呈现了理论先行的特征,形成了重视政治阐释、思想解读,而缺少艺术批评、审美欣赏的特点。事实证明,真正的创新必须守正。第二阶段是1977—1990年,各种方法论引进和文学本体回归。让文学回归文学,摆脱文学对政治的简单依附,是这一时”期先唐文学研究的理论热点。一方面,承接了“五四”以来闻一多式的文艺批评方法;另一方面,吸收新的理论成果和学术成果,显示了新方法、新理论在先唐文学研究中发挥的进步作用。第三阶段是1990—2000年,学术向传统回归,淡化理论。坚守学术传统;主张学术规范;专学兴盛,比起80年代气象恢弘,动辄几百年、几千年的恢弘论述,90年代的古典文学研究表现出越来越精细化的特点;利用考据学的方法,90年代考据学被重新提起。第四阶段是2000年以来,先唐文学的总结与贯通气象。这一时期先唐文学研究有了新的格局与气象,主要体现在:资料长篇式、集成式文献整理的大量出现;分类式、多卷本文学史的出版发行;历史学与文学学术史的融汇贯通;出土文献对古典文学研究的补充和丰富;本土学术与海外汉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傅先生在讲座中还结合了自身丰富的学术经历,自嘲为“80年代的文化遗民”,深情回忆了在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门下求学的往事,满怀敬意地评价了钱锺书先生的“通人”之学,表达了对李泽厚先生学术精神的尊崇之情,对当下学术时弊也有深刻中肯的分析评价。傅先生在讲座中还结合了自身丰富的学术经历,自嘲为“80年代的文化遗民”,深情回忆了在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门下求学的往事,满怀敬意地评价了钱锺书先生的“通人”之学,表达了对李泽厚先生学术精神的尊崇之情,对当下学术时弊也有深刻中肯的分析评价。

孙英杰院长主持学术讲座
孙英杰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傅先生的学术讲座展现了学术大师的扎实功底,广阔的视野,解放的思想,流畅的分析,严密的逻辑,如数家珍的典故,灵活多样的方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伟大的时代变迁,总有其文化发展的轨迹,对其系统梳理与理性反思,可对影响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刻与通透的解释与体悟。他强调,在我校“更名”和“申博”的大背景下,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地方语言文学研究”是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近几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中均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傅道彬教授成为我校文学院特聘教授,是文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的又一有力举措,是文学院内涵发展、攻坚克难、再创佳绩的有力保障。
9月5日下午,傅先生在第二音乐厅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中国文学的君子形象与‘君子曰’话语体系》的学术讲座。本场学术讲座由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宋娟教授主持。

宋娟教授主持学术讲座
傅先生先以“为何会提出‘君子’这个话题”为切入点,提出可把中国古典人格分为三重境界:圣人境界、君子境界、小人境界。圣人大于人,君子等于人,小人小于人。傅先生开宗明义:君子是中国人做人的基本标准,君子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词。中国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君子文学,君子的人格追求也是中国文学的理论追求。中国文学的人格、思想、艺术、审美等原则本质上则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的“君子曰”。
在中西和古今对比中,傅先生对《礼记》中一些礼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师生们在补充学习传统礼仪规范的同时,亦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傅先生从三个层面展开学术话题:“君子”从阶级称谓到人格术语的转变,《左传》与春秋时期新君子人格的形象,驱逐小人:君子人格构成的正题和反题。在夯实的文献中展现君子之容、君子之德、君子之学、君子之趣,从外在气度、内在修养、知识结构、艺术风范等多个维度展现君子画像和精神原型,将新君子人格形象从理性的思想追求带入文学的形象呈现,在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中提炼君子的人格标准:以仁爱忠信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以谦敬辞让为规范的礼仪风度,以《诗》《书》经典为基础的知识修养,以勇武敏行为追求的英雄气度。从“义利取舍”“合同之辩”“诚伪之别”“中庸正反”等理论视角,深入阐释了君子人格构成的正题和反题,驱逐小人,是中国文学主要的表现主题。

文学院学生认真聆听学术讲座
宋娟教授代表所有师生表达了对先生的敬意:傅先生长于辨伪考据、理论阐释,视野开拓,方法独特,丰富翔实的文献引证与鞭辟入里的理论思考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深入历史时空与文学时空,展示了“君子”形象的历时演变和文化内涵,君子风采如在目前,妙趣横生。宋娟教授引用傅先生对学术研究的观点:“学术往往被人理解为冷静而不动声色的理性活动,其实学术研究是需要感动的。”她鼓励同学们总会因为感动而走进学术研究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