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学校首页 | 学院首页 | 学院简介 | 组织机构 | 创业就业 | 学科建设 | 重点专业 | 科研工作 | 团学工作 | 学生组织 | 师资队伍 | 乃寅写作班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最新动态>>正文
“史料、概念与细节: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创新” 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 2019年学术年会综述
2019-07-27 21:30  

2019年7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牡丹江师范学院召开。本次年会以“史料、概念与细节: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创新”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50余所高等学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莅临出席了本次学术年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荣誉理事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副会长刘树森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北京大学张冰教授、南京大学董晓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监事北京大学魏丽明教授参加了本次年会。

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校长李旭中教授致欢迎辞

7月18日上午八点半,大会开幕式隆重举行,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校长李旭中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感谢学会对学校的信任,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关心并支持牡丹江师范学院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致辞。首先,他感谢牡丹江师范学院为本次年会所做的细致工作,感谢各位代表本着崇尚学术的精神前来参会。其次,他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史料、概念与细节: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创新”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应该脚踏实地的将自己的研究更多的建立在对于文献、史料的梳理、考证以及把握。最后,他指出国家的发展支撑着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研究型人才也在不断增加。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孙英杰教授主持年会开幕式

本次年会的开幕式由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孙英杰教授主持。孙英杰院长简要介绍了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外国文学学科队伍的现状并祝愿各位专家学者与会期间一切顺利。

 

本次年会共有五场主题报告,分别由北京大学张冰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高玉秋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杨莉馨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傅星寰教授和北京大学魏丽明教授主持,由天津师范大学的孟昭毅教授、南京大学董晓教授、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点评。与会专家围绕“赵景深与中国早期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西方文学源头考辩”等议题畅所欲言,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认为弥尔顿的《失乐园》是最早的以诗的形式对圣经进行世俗文学阐释的作品,弥尔顿试图给读者展示一个公正的、仁慈的上帝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知识与堕落的关系并证明上帝对人类的处置是正确的。《失乐园》实际上就是身份复杂、有启蒙思想并参与过政治斗争的清教徒对圣经和上帝的理解和解读。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立足于人类社会赤字问题、新科技人文带来的挑战、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以及融通科技人文发展之路,表达了一些对科技人文的思考。他强调历史和实践证明,世界强国是科技强国,更是科技人文强国,在中国从大国向强国迈进之际,中国的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应抓紧机遇,为建设科技人文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分析了我国早期的澳大利亚文学传播与研究,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三十年代澳大利亚文学在我国的传播与研究,尤其是探讨外国文学翻译家、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戏曲研究家、教育家、出版家赵景深(1902~1985)缘何从1929年开始关注现代澳大利亚文学,以及他在对这一遥远而年轻的国家的文学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与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价值和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指出,目前学者对史料研究的关注度仍然不够,史料研究处于边缘化位置。他分析了几位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史料扎实,指出史料的重要性,学者应灵活处理史料。同时,他强调在大数据时代,应注意网络史料的可靠性。

牡丹江师范学院校长梁中贤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牡丹江师范学院校长梁中贤教授分析了乔利的小说反映的帝国惯性主子心态、文化专制所代表的帝国价值、强制认同的帝国侵蚀,她指出乔利的作品表现了殖民主义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践踏、蔑视、控制,欲取代和消灭弱势文化而后快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批评帝国霸权,提倡多元共生的文化思想。

 

复旦大学戴从容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戴从容教授认为哲学上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莱布尼茨被高扬理性的启蒙运动骂得狗血淋头,显然政治上的理性与哲学上的理性其实是两个概念;或者也可能是,启蒙文学高举理性的旗帜,却未能真正理解理性的含义。她认为启蒙文学实际所做的依然是感情的宣传,可以唤醒民众采取行动,却未必能启迪民众理性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指出古希腊文学作为西方文学最直接、最古老的源头其实并不确定,目前所看到的只是断片或片面性的传说。他认为我们推崇“到文学的源头去饮水”,但真正的源头却并不易发现,或者永远不可能被发现。

 

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认为朱东润是最早通过翻译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原著进行莎评的莎学专家。他的评论注重艺术魅力的探讨,彰显了文本细读的可贵品格,又不失对作品思想价值内涵的揭示,体现出了客观务实、稳健执着的理性精神。这对于读者从抽象到具体、从故事到戏剧、从简单到立体管窥、认知莎士比亚,无疑具有重要的拓展价值。

 

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从虚构化倾向、流浪汉叙事、向内转倾向以及讽刺与反讽等重要因素入手梳理西方叙事传统的形式渊源。他认为叙事形式与经济活动存在密切关联,西方人历史上属于海洋与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在草原、大海与港湾之间穿行,其讲述的故事因而更多涉及旅途奔波、远方异域以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这导致流浪汉叙事成为西方叙事传统的显性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指出了文学伦理批评研究存在的不足,有必要拓展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认真搜集和系统整理中外文学伦理-道德批评的文献资料,梳理其学术发展史,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强调对文本伦理内涵进行解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文本所反映的特定时代及不同民族、国家伦理观念的考察;尝试建构针对不同体裁的伦理批评话语体系,并就文本的艺术形式如何展现伦理内涵展开深入的研究。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认为目前文学研究具有依附性,存在着“失身现象”。他分析了文学研究的哲学观、文学研究的概念化、文学因跨学科研究而失身,他强调文学的世界性,学者应突破西方霸权,为中国发声,注重细节,深化阐释,先文学后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陈世丹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陈世丹教授认为在《好工作》中,洛奇“摧毁不同体裁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多种不同风格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在文学的狂欢化中建构了一种开放的、异质的、破碎的、众声喧哗的后现代主义伦理的叙事,从而更有力地批判了以资本家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其排斥、蔑视和否定处于他者地位的广大劳动群众的不合理和不公正。

 

天津师范大学曾思艺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天津师范大学曾思艺教授指出《弗拉基米尔州的乡间小路》不仅颇为全面地表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忧虑,而且颇为全面而深入地表现了对现代发展中传统文化的忧虑,在这方面可以说他是最早的先驱之一,为拉斯普京等人的《告别马焦拉》等作品起了先导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夏忠宪教授分析施瓦尔茨的寓意剧《龙》一方面继承了西方屠龙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大胆创新,重塑了新的屠龙文本形象,对人与龙的关系进行了“深层追问”并重新思考,为此类题材的开拓与对龙形象的重述与表达,创造了新的意义与文化内涵。对俄罗斯社会意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心得,以自己领衔撰写的《美国小说: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为例,对美国小说史研究中的新问题进行解析,强化教学研究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自觉提出新概念与新方法,从而总结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方法和理念。

 

广州大学冉东平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广州大学冉东平教授分析了萨特与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关系,萨特与十八、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关系,萨特如何超越法国的传统,表明自己的特点,指出了萨特观念戏剧对法国戏剧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华中师范大学黄晖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华中师范大学黄晖教授从非洲文学研究七十年、非洲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非洲文学史的撰写入手分析,阐明在中国非洲文学薄弱的情况下,从宏观上探讨非洲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牡丹江师范学院王立宏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牡丹江师范学院王立宏教授认为塞林格小说中背叛美国正统文化的动因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塞林格的宗教思想非常复杂;塞林格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具有二分之一的犹太血统;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已基本完成,美国的都市化进程也在飞速进行;塞林格引领了逆向文化运动,追求个性自由,反对正统的价值观。

 

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认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无论其本人是否读过达尔文的作品,其创作都一定程度受到达尔文思想的影响。同时,对于以维多利亚时代作为描述对象或以维多利亚时代作为故事背景的当代“新维多利亚小说”而言,达尔文主义与进化论同样是其至关重要的主题。

 

山东师范大学于冬云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山东师范大学于冬云教授认为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将马诺林的年龄设定为22岁关乎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西班牙和古巴之间的身份认同问题,其背后隐含着海明威对美国、西班牙和古巴的复杂情感;中译本普遍将小说中的人物“boy”译作“孩子”或“男孩”,这种对马诺林年龄的集体性误读,是文学经典跨语言、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叛逆现象,是中国译者和读者对外国文学经典的文化归化,其背后隐含着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伦理传统。

 

东北师范大学裴丹莹发表主题演讲

东北师范大学裴丹莹指出曼德尔施塔姆对荷马之奠基意义的认知和书写建立在其自我诗学观念的构建基础之上,代表了20世纪现代主义诗人对经典作家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途径及思维方式亦包蕴在曼德尔施塔姆对所有古典-中世纪诗人的接受及现代阐释上,曼德尔施塔姆在对奥维德、但丁、维庸等诗人的现代解读中,一再选择了这种智性逻辑和诗意表达方式。

 

南阳师范学院李长亭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南阳师范学院李长亭教授强调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明显存在着家庭伦理错位,莫罗一家作为社会的镜像体现出了不同阶层在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和伦理困境。他认为小说反映了工业社会对主体社会本能的极度压抑。社会本能和性本能间的张力是造成主体分裂和家庭伦理失序的重要原因,也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所在。

 

西北大学雷武峰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西北大学雷武峰教授认为过去不可能完全真实呈现,但将其看作已经发生的事情,则可以完整再现。历史充满逻辑不能简单地意味着过去,求助于影像尽可能的还原和面对历史。他提出当今世界,以共识性为基础的人类共同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分组讨论现场

本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为期三天,除主会场外,在山东师范大学王化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赵山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袁先来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春雨教授、齐齐哈尔大学马冬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研副教授、上海师范人文学院陈红教授的召集下,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不同的思想碰撞交流,气氛热烈,就大会的主题“史料、概念与细节: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创新”展开了充分的研讨,与会代表纷纷认为在外国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应注重史料、厘清概念、把握细节。闭幕式上,各分组讨论的召集人对本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大会总结

在闭幕式环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此次会议圆满成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的思想作指导,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要求。首先,刘教授认为本次会议基本完成了预定的任务。此次会议的目标是针对目前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中如食古不化的理论优先、空洞的宏大叙事、个体强烈的自我思辨等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刘教授指出不仅要说自己的话,还要说的有根据、有分量的话,能够在世界文明史的范围内真正体现自己的声音。刘教授表明本次学会既秉从着百花齐放、自由争鸣的精神,容许各种各样的观点发声,又有目的、有意识地能够将研究进一步深入。同时,刘建军教授阐释了自己对研讨会的主题理解,他认为一要注重史料;外国文学是历史的产物,无论是当时的历史,还是今天的历史,都有其当时的社会语境,不能用今天的眼光评判历史的故事,恰恰应该用历史的事实回答今天的问题。二要注重概念,刘教授认为当前理论的创新主要在于概念的创新;三是注重细节,刘教授指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细节和场景,他认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要有过目不忘、深入人心的经典细节、经典化的场景;要体现时代性、时代性知识,热点不等于经典;要有哲理性的内涵,文学不能只讲一个具体的道理。其次,刘建军教授宣布了18日晚上召开理事会的三项决议,一是理事会建立了党支部,学会的领导班子基本健全;二是吸收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四个单位为学会会员,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王立宏教授为理事;三是下一次学会召开的地点为山东枣庄学院。最后,刘建军教授对以牡丹江师范学院校长梁中贤教授、文学院院长孙英杰教授、文学院王立宏教授为代表的团队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对百忙之中前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的领导班子表示感谢以及对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等先生的莅临出席表示感谢。

本次学术年会圆满落幕,会议全程精致高端、紧凑高效, 专家荟萃、讨论充分,是一次各种学术观点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的学术盛宴。此次研讨会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加快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步伐,大力推动了高校外国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全面促进了高校外国文学界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技术支持:校园网站  邮编:15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