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7月16日中午,一句“老师,别走”牵动着所有志愿者的心。孩子们嚎啕大哭,堵住校门不让客车离开。此情此景,志愿者们情感的闸门再也关不住,泪水模糊脸庞湿透衣襟。在“文筑真情,艺暖童心”文艺汇演后志愿者们挥泪告别了明德小学告别了孩子们,圆满完成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7月10日文学院“文苑连心”志愿服务队队员15人,在团总支书记迟艳平老师的带领下赴磨刀石镇明德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下乡支教活动。早8点,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海志同志愿者们将支教活动备品运送到校车上,并叮嘱志愿者在活动中注意安全,听从指挥,认真支教。为了圆满完成支教活动,“文苑连心”志愿者此前在带队教师的召集下开了三次会议,商讨制定支教的周密详细方案,从队员的衣食住行问题到课程设置安排都一一部署落实。在活动安排上不但精心设计了体现文学院院系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16门课程,同时志愿者们还结合黑龙江省“精准扶贫”现阶段工作任务联系自身实际,秉持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扶贫,思想先脱贫的理念,制定发放贫困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基础信息,同时选取典型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做走访活动,以期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贫困家庭孩子解决求学路上的难题。
三尺讲台国学梦,“文艺体美”样样精
七月的晓风情深意暖,七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清风,伴着夏韵,一份支教情在七月的“明德”开始弥漫,温暖的力量不断涌来。“文苑连心”服务队设计了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国学特色课程和重点课程。国学特色课程分为中华成语、民俗风情、软笔书法、诗书漫话、口语表达等。重点课程分为安全教育、共青团知识、音美体综合课、益智棋牌游戏等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智慧,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走出山沟,实现个人价值。七月骄阳虽似火,但三尺讲台的支教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行动践行青年志愿服务的精神。
7月13日上午,明德小学的校园里迎来了四位特殊的客人。文学院院长孙英杰,党委书记王海志,校宣传统战部校报编辑室主任、文学院兼职辅导员王娇佼,文学院办公室副主任郑皓心,带着文学院全体师生的殷切嘱托,携关怀与温暖看望慰问全体志愿者,同时了解三下乡志愿支教队的教学实践情况。院领导的到来,体现了文学院党政领导对共青团三下乡支教活动的大力支持,鼓舞了支教队员们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文苑连心”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没有辜负领导老师的期望,没有辜负学生家长的重托,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课堂上一双双求知的花朵。
从家访做起,让贫困留守儿童不孤单。为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在支教的七天里,“文苑连心”支教队队员分为三组进行家访,利用每天放学后的时间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与学生家长进行充分交流,了解掌握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和综合表现,与家长探讨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同时“文苑连心”支教队通过对学生贫困家庭经济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基础信息,从中选取典型贫困家庭学生对接帮扶,以期帮助解决他们今后学习道路上的问题,让贫困家庭的学生思想不再“贫困”,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7月15日上午,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志愿服务团一行15人在邵俊峰老师带领下来到明德小学与“文苑连心”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支教服务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文学院“文苑连心”志愿服务队带队教师和全体志愿服务队队员热情接待了兄弟院校来访客人,迟艳平老师向黑大志愿者服务团介绍了学校暑期三下乡工作的安排和文学院“文苑连心”支教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及明德小学的基本情况,随后迟老师陪同来访客人深入班级进行听课。下午双方队员在明德小学会议室就两校开展志愿服务进行了热烈友好的交流,通过交流学习,双方都将借鉴彼此在志愿服务工作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结合自身志愿服务工作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改进措施,弥补不足,以促进双方志愿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月的夏天,湛蓝的天空不时飘过一朵白云。带着花香的微风轻拂老师和孩子们的脸庞,送来一丝丝凉爽的惬意。六点的阳光从密中带疏的枝叶间投射下来,在地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斑驳的光圈。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文学院“文苑连心”志愿服务队赴磨刀石镇明德小学的义务支教活动已近尾声。七天的朝夕相处,换来了师生彼此之间的信任,孕育出一段单纯美好的师生情。7月16日上午八点,“文筑真情,艺暖童心”文艺汇演在明德小学的教室里举行。整个汇演注入了所有人的真情,在感动与泪水中结束了文艺汇演,结束了此次支教行。
“文苑连心”三下乡支教活动给孩子们送去了心灵的关爱,发掘了孩子们的特长,启迪了孩子们的智慧,打开了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通过三下乡活动使志愿者们切实履行了当代团学青年应担负的社会历史使命---服务基层、服务乡村。
我们期待“文苑连心”三下乡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
